骨髓穿刺(Bone Marrow Aspiration)是一種醫學檢查方法,主要用於提取骨髓組織進行病理分析。這項檢查通常由血液科或腫瘤科醫師執行,目的是診斷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貧血)、感染或癌症轉移等情況。骨髓穿刺的定義是通過特殊針具穿透骨皮質進入骨髓腔,抽取少量骨髓液或組織樣本。
在香港醫療體系中,骨髓穿刺可能涉及多種轉介途徑。若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如mri 政府轉介或評估pet ct費用,通常會先進行基礎檢查如骨髓穿刺。以下情況可能需要進行骨髓穿刺:
根據香港醫管局數據,每年約有2000例骨髓穿刺檢查,其中大部分用於血液疾病診斷。值得注意的是,骨髓穿刺與抽粗針活檢(Bone Marrow Biopsy)常同時進行,後者取得較大組織樣本,對某些疾病診斷更具價值。
骨髓穿刺的標準流程通常需要30-60分鐘,具體步驟如下:
醫師會詳細說明檢查目的、風險及替代方案,患者需簽署知情同意書。護理人員會協助患者採俯臥或側臥位,消毒穿刺部位(通常為髂後上棘)。香港公立醫院通常會提供手術衣更換,並測量基本生命徵象。
醫師先以記號筆定位,然後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藥注射時會有短暫刺痛感,類似打針。待麻醉生效後,使用抽粗針穿刺骨皮質,此時可能感到壓力或輕微酸痛。成功進入骨髓腔後,抽取骨髓液時可能會有瞬間抽吸痛,但持續僅數秒。
穿刺點加壓止血5-10分鐘,然後覆蓋無菌敷料。香港公立醫院通常建議觀察30分鐘確認無出血後方可離開。若同時進行MRI 政府轉介檢查,需注意兩項檢查的時間間隔安排。
流程階段 | 所需時間 | 注意事項 |
---|---|---|
術前準備 | 15-20分鐘 | 確認過敏史、簽署同意書 |
穿刺過程 | 10-15分鐘 | 保持靜止,配合呼吸指示 |
術後觀察 | 30分鐘 | 監測出血情況 |
許多患者對骨髓穿刺的恐懼主要來自對疼痛的預期。實際體驗因人而異,但多數人認為疼痛程度中等且可耐受。
麻醉針刺入皮膚時會有類似疫苗接種的刺痛感,持續約3-5秒。麻醉藥注入時可能感到脹痛,但隨後穿刺區域會逐漸麻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2022年調查顯示,85%患者認為麻醉過程的不適感低於預期。
當抽粗針穿透骨皮質時,可能感到深部壓力或鈍痛,類似被用力按壓的感覺。抽取骨髓液的瞬間,約60%患者會經歷短暫(1-2秒)的銳痛,這種感覺常被形容為「電擊樣」或「抽筋樣」疼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疼痛與PET CT費用等影像檢查的無痛性形成對比。
陳女士(化名)分享她在香港瑪麗醫院的經歷:「麻醉後只感覺醫師在『做事』,但不太痛。抽取那一下確實有強烈酸痛,但比牙醫抽神經短暫得多。」建議可透過深呼吸、握減壓球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適當的術後護理能降低併發症風險,加速恢復。以下是關鍵注意事項:
保持敷料乾燥24小時,避免碰水。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檢查傷口,若有滲血應加壓止血並就醫。通常小型敷料即可,無需特殊換藥,但糖尿病患者需更謹慎。
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
術後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和提重物。飲食無特殊限制,但可多攝取含鐵食物(如紅肉、深綠色蔬菜)促進造血。若同時安排MRI 政府轉介檢查,需確認是否需要禁食。
透過適當準備和心理調適,可顯著改善檢查體驗。
充分了解流程能降低焦慮。可要求醫師說明各步驟,或觀看教學影片。香港部分醫院提供虛擬實境(VR)預覽服務。比較PET CT費用等替代方案也有助決策。
保持穩定呼吸,避免突然移動。可與醫護人員溝通進行疼痛程度評估(如0-10分)。音樂療法被證實能降低20%的疼痛感知。
輕度疼痛可服用撲熱息痛(Paracetamol),但應避免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香港紅十字會建議術後48小時內可冰敷減輕不適。加入病友支持團體分享抽粗針經驗也有助心理調適。
總體而言,骨髓穿刺雖有不適,但多數患者認為其診斷價值遠高於短暫疼痛。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如今已有更細的穿刺針具和鎮靜選項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