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疾病,主要特徵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增加骨折風險。這種疾病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因為在早期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直到發生骨折時才被發現。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香港約有30%的50歲以上女性和15%的50歲以上男性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髖部骨折的發生率在過去20年增加了近一倍。
骨質疏鬆症的常見症狀包括身高逐漸變矮、駝背、背部疼痛等,但這些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高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水平下降、家族病史、體重過輕、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香港女性中,約有40%存在骨質流失問題,其中一半會發展為骨質疏鬆症。
定期進行骨質疏鬆檢查至關重要,因為早期發現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來減緩甚至逆轉骨質流失。香港骨科醫學會建議,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以及有風險因素的年輕人都應定期接受檢查。早期診斷和干預可以顯著降低骨折風險,特別是危險性高的髖部骨折,後者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死亡。
DEXA檢查是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的金標準,通過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來測量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檢查過程簡單無痛,通常只需10-15分鐘,患者平躺在檢查台上,儀器會掃描髖部和脊椎這兩個最容易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部位。DEXA檢查的輻射量極低,約為一次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
這種檢查通常用於篩查,通過超音波測量跟骨或手指骨的密度。雖然不如DEXA準確,但具有便攜、無輻射、成本低的優勢,適合社區篩查活動。香港部分社區健康中心會定期舉辦免費的超音波骨質檢查活動。
檢查項目 | 準確度 | 適用場景 |
---|---|---|
DEXA | 高 | 臨床診斷 |
超音波檢查 | 中 | 社區篩查 |
檢查報告中的T值將您的骨密度與健康年輕人的平均值進行比較:
Z值則是與同年齡、同性別者的比較,有助於判斷骨質流失是否超出正常老化範圍。香港醫管局建議,T值低於-1.5且存在風險因素者就應考慮治療。 骨質疏鬆 檢查
根據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的指引,以下人群應特別關注骨質健康並考慮定期檢查:
更年期婦女由於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骨質流失速度可能達到每年2-3%。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的數據顯示,香港女性平均絕經年齡為51歲,此後十年是骨質流失的高峰期。65歲以上的長者無論性別都應定期檢查,因為年齡本身就是骨質疏鬆的獨立風險因素。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加速骨質流失。香港糖尿聯會的報告指出,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比一般人高2-3倍。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藥物者,如某些風濕病患者,也應定期監測骨密度。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發現,每日吸煙超過10支者骨密度比非吸煙者低5-10%。過量飲酒(每日超過2標準杯)也會干擾鈣質吸收。缺乏運動、日曬不足導致維生素D缺乏,以及飲食中鈣攝入不足(低於每日800mg)都是香港人常見的問題。
進行骨質疏鬆檢查前,應向醫生詳細說明以下情況:正在服用的藥物(特別是激素類藥物)、過往骨折史、家族骨骼疾病史。檢查當天應避免穿著帶有金屬扣或裝飾的衣物,因為金屬會干擾DEXA檢查的準確性。若一周內做過鋇餐檢查或核醫學檢查,應告知醫生,因為這些檢查使用的造影劑可能影響結果。
孕婦或可能懷孕的婦女原則上應避免DEXA檢查,除非臨床急需且醫生評估利大於弊。哺乳期婦女可以安全接受檢查,但應告知醫生哺乳情況。香港部分私營醫療機構提供更先進的側位脊椎DEXA檢查,可以更早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的跡象,適合有嚴重風險因素者。
根據檢查結果,醫生會評估您的骨折風險並制定個性化方案。對於骨質減少者,通常建議:增加富含鈣質的食物(如乳製品、深綠色蔬菜、豆腐等)、確保每日攝入足夠維生素D(香港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600-800IU)、進行負重運動(如步行、太極等)。
對於確診骨質疏鬆的患者,除了生活方式調整外,可能需要藥物治療。香港常用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RANK配體抑制劑等。無論採取何種治療,都應定期(通常每1-2年)複查骨密度,評估治療效果。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規範治療可以將髖部骨折風險降低40-7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曾經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患者,再次骨折的風險極高,應接受更積極的治療和監測。
骨質疏鬆雖然普遍,但並非不可避免的老化結果。通過早期檢查和適當干預,大多數人可以維持強健骨骼到老年。香港政府自2018年起將骨質疏鬆檢查納入長者健康服務項目,65歲以上長者可通過地區健康中心預約檢查。
記住,骨骼健康是一生的事業。從年輕時就應注意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不良習慣,並在適當年齡開始定期檢查。當您為退休生活儲蓄金錢時,也別忘了為骨骼健康儲蓄「骨本」。一次簡單的骨質疏鬆檢查,可能是預防未來嚴重骨折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