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加深對社會、對人生的瞭解。這是當今每個德國城市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必修課。
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利用假期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這次活動的目的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培養孩子吃苦耐勞、適應社會的能力。所有的活動費用都是由自己支付的,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眾所周知,德國屬於世界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
他們的理由是被寵壞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當他們長大後,他們將難以適應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在那個時候面對挫折和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不給孩子現成的財富
在德國,許多有錢人已經認識到,坐擁萬貫家財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就有可能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基於這種認識,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改變了子承父業的觀念,他們表示,他們不會將所有財產留給子女,而是將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捐給慈善機構。絕大多數子女對其父母的這種想法和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他們認為,父母的財產是父母的,父母有處置的權利。作為子女,不應該希望從父母那裡得到多少遺產。只要你努力學習,你就會比你的父母做得更好甚至更好。他們相信真正的幸福來自他們自己的成功。
現年24歲的蒂姆·海因茨是擁有10億歐元資產的德國某運輸公司董事長的兒子。大學畢業後,他和兄弟姐妹5人每個月只能從父母的財產託管機構得到最低的收入。對此,蒂姆表示:“父母的錢,我無權擁有,也不想擁有。父母把錢用在社會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們的享樂上,這是明智的。父母給我們留下了奮鬥的機會。總有一天,我會努力擁有自己的財產,並獲得與我父母一樣的成功喜悅。
根深蒂固的規則意識
德國人深信社會是一個整體,人們遵守規則,使生活幸福、和諧、穩定。
去德國探親時,有一次我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衛生間。出來的時候,被一位年輕女士攔住,詢問我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她解釋說,她的兒子進衛生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我突然想起我剛剛聽到衛生間的敲門聲,於是回頭循聲找去。在衛生間最裡面的位置,我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兒,正在一臉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因為拉杆突然失靈,沖不下水。男孩兒認為,自己用過的廁位如果不沖乾淨,對不起下一個如廁的人,也有失自己的尊嚴。
一位朋友說,當他第一次來到德國時,他在陽臺上晾曬孫子的外套。他女兒讓他把衣服放進去掛在家裡。她說,在陽臺上晾曬衣服會影響居住區的美觀,房東會有意見,因為這會影響客戶對居住區的評價。
他第二次到德國,醃了一些鹹肉,又晾曬到陽臺上。這一次,他用鮮豔的裝飾包裝紙將鹹肉裹起來,做成喇叭狀,遠看、近看都非常藝術。有一天刮大風,吹掉的包裝紙落在樓下鄰居家的窗外。他的女兒急忙下樓去收拾包裝紙。
德國人很注意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
一次,在距姐姐家不遠處的草坪上,一個年紀稍大的德國男孩兒憑藉武力搶了另一個小男孩兒的玩具,結果恰好被自己父親看到了。大男孩兒的父親對兒子說:“里昂,把玩具還給亞歷山大,並向他道歉!”那個叫里昂的男孩兒不依。父親又說:“你如果不去道歉,我就只好代你去向亞歷山大道歉了!”過了一會兒,這位父親果然認真地將玩具交還給小男孩兒,並代兒子向他道了歉。人人都遵守規則,才能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培養品德不靠教導
在德國人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良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
體現在具體的品德修養中,就是不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而是要求孩子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德國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一般稱為“個體社會健康教育”或“社會化過程”。其目的不是讓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捨己為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瞭解普通生活的基本原則,如何自律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個人社會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四個核心概念:熱愛生命、正義與平等、誠實與忠誠。
德國的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品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而這,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修養培養至關重要的。
不僅如此,大多數德國學校每週都組織課堂討論,挑選學校或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的孩子表達他們的觀點,一起討論他們,並自己理解和判斷是非。此外,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在大家共同參與的遊戲過程中,讓孩子知道如何體貼和體貼,以及如何與同齡人合作。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兒童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養老院與老年人聊天,為慈善組織籌集資金,參加其他公共或環境活動,並培養兒童熱愛和社交的能力。在德國人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尊和對他人的尊重、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緊密相連的。
德國教育讓孩子能獨立思考
十歲的兒子喜歡自己做吃的,常在放學後問可不可以做蛋糕,只要答應他,什麼都不用操心,過一會兒,蛋糕就能端到跟前請媽媽品嘗,味道都相當不錯。
有一次,他驕傲地說:“媽媽,我今天要做飯。”翻完食譜後,他和父親一起去超市挑選自己的材料。回家後,他在廚房裡忙著。從飯前湯到蘋果汁,從晚餐到甜點,父母都喜歡。晚餐是非常正宗的德國餐,煮豬肉,土豆吐司和紫色捲心菜。別告訴我,聞起來真香。作為甜點,兒子一邊吮吸冰棒,一邊看著他的父母享受他的晚餐。
跟國內婆婆打電話提到這事,老太太也挺高興,覺得小孩子應該鍛練一下。老太太又問孩子正在做什麼?告訴婆婆,兒子在給小雪人織一條小圍巾,這是學校手工課的作業。老太太樂了,直說德國學校的教育方式很好,能讓孩子從小學到不同的東西,不像國內死讀書,將來長大了什麼都做不來,全要靠父母。
婆婆的話引人深思,其實在國內和國外生活的小孩差別最大的是成長的方式不同。德國家長一般關心孩子在學校裡開不開心,喜不喜歡去,為什麼。而中國父母則更關心今天上什麼課、學了什麼以及考了多少分之類的問題。中國孩子大多優秀、聰明、刻苦、成績好。去年在德國舉行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隊獲團體總分第一名。這已是中國隊近六年來第五次榮獲這項冠軍。
但中國孩子上學壓力大、知識面也比較窄。有的小孩從早上7點自習開始,除了3頓飯,基本上就是學習,功課要做到深夜,手上提兩公斤大米走不了幾步就喊累。朋友帶女兒回國探親,一次她女兒以沒時間為由拒絕小表哥的請求,招來那男孩的怒斥:“你沒時間!你整天舒舒服服,又沒什麼作業,每天都可以玩,還說你沒時間,你知道什麼叫沒時間嗎?看看我,才知道什麼叫沒時間。”
那個中國男孩每週只有半天的時間玩。通常,一整天的課後,還要參加數不清的各種名目的補習班,如奧林匹克數學、繪畫、音樂、英語等。,放學後功課往往要做到天黑甚至深夜。那些補習班美其名曰“自願參加”,但實際上是每個孩子都必須交錢參加的,如果不參加,就可能招來學校的歧視。中國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壓力之大,如果不親身經歷,很難想像。
相對來說德國小學生輕鬆很多,只上半天課,一年級算術只要求認識1到20,看上去要求很低。但德國人特別認真,老師修改起作業來,小孩寫字母的位置放不對都要給糾正過來,老師在課堂上的要求仍然很嚴格。他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綜合課程,相當於地理,歷史,人文,文化,宗教,常識和政治的結合。涉及的範圍之廣讓人驚訝,短時間內竟然學了那麼多知識。有時還要在課上作報告,老師會給出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們自己找資料。因此,孩子們從小獨立性都很強,也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總的來說,德國小學的教育比較輕鬆,回家後作業最多也就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了,放學後有更多自由時間。看到他們小小年紀自己上圖書館,上網查找課堂作業資料,煞有介事地準備課堂講演,有模有樣,感到他們真的很成熟。
別以為這樣的教育方法會耽誤孩子們。事實上,高中畢業後,很多家庭作業。德國分為五年級、普通中學、中學和文科中學。文科中學的獨生子女(約20%)將來可根據畢業考試成績上大學,而普通中學的子女則可上職業學校和中等技術和高等教育機構。這樣,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避免面對高考的壓力,各盡所能。文理中學開設的課程很多,可以重點培養優秀兒童,德國人在工業、科技等領域擁有一大批優秀人才。沒有閱讀天賦的孩子可以在某一行業接受職業培訓,並儘早進入社會。所以德國人在各個行業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對於那些成熟得晚的人,他們可以從其他學校轉到文科中學,或者參加畢業考試,或者有機會上大學。
當然,德國教育體系也有許多弊端。人們也看到了這一點,並呼籲整天進行教育改革。但無論如何變化,德國兒童仍有時間玩耍。朋友從國內回來後,最大感觸就是:“在德國,每天下午隨時、隨處可以看到孩子們在外面玩耍。可回到國內,大街上根本看不到小孩在玩兒。”
德國孩子玩歸玩,該掌握的知識也沒少學。整個社會各司所能,因此能出成績的德國人也不少。無怪乎,德國的政要討論起問題來,思路敏捷,能言善辯。在很多方面如汽車工業、化工、醫藥、經濟、高科技等德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德國人,有的高校一數就有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要看德國人如何在學校打下獨立思考的基礎,如何快樂地長大,就會明白原因了。